Explore
Also Available in:

地質學和年輕的地球

回應“相信聖經”的聖經懷疑者

塔斯·沃克() 著

sedimentary-layers
照片由大衛·斯文瑟提供

復印件上附著一張手寫的字條,上面寫著:“您能不能幫我解答一個關於地質方面的問題?”這位自稱相信聖經的基督徒正面臨一些困惑。他剛剛接觸到一些與聖經中直白記述的地球歷史相衝突的地質學說——這些學說以“地質証據”為由,否認創造事件發生在不久的過去,否認全球大洪水。

在過去的25年中,許多著作挑起了所謂的“地質問題”,瓦解了很多人對聖經篤信不移的信念。令人痛心的是,引發最大困擾和疑惑的著作正是出自所謂的“相信聖經的人”。1,2,3,4

一位基督教家庭教育協會的教材編輯來信說,他讀了這些書以後“不知所措”。5他問我們“能不能回應這些作者的言論。”我們肯定可以回應!另一位接觸了其中一些書的讀者來信說:“我可能……忽略了質疑新近創造模型(譯注:創造發生於最近幾千年前)的証據。”

他提到的“新近創造理論模型”其實就是聖經直接平白的記述,可見他已經開始質疑聖經了。

毫無防備的讀者拿著這類書,以為正在看“相信聖經的基督徒”的著作,期望從中獲得鼓勵,得到造就。在一串混雜著異端神學和偽劣科學的對相信聖經的基督徒的強烈抨擊面前,這類讀者往往不堪一擊。

比如說,作家阿蘭·海沃德(Alan Hayward)自稱是“相信聖經的基督徒”,他卻持守神只有一個位格,即不相信上帝的三位一體。新約明確教導了基督的神性[約翰福音1:1-14,5:18提多書2:13,更多詳細內容可參見問答頁面“耶穌基督真是神嗎?”(Is Jesus Christ really God?) 和“一位神真有三個位格嗎?”(Is one God really three persons?)],但海沃德卻否認這點。6海沃德自稱“相信聖經”,卻明顯刻意曲解新約中他所不認同的內容。

他也這樣對待舊約。他不接受創世記清楚明顯的教導,而是要將他所認可的數十億年的地球年齡理論框架讀入經文。7

他這樣做,當然會給信徒造成混亂,搖動他們的信心。聖經告誡我們要對曲解聖經明晰記述的假教師保持警惕。(歌羅西書2:8

照片由Y. Robertson提供varves

表面看來,海沃德似乎匯聚了一批可觀的論據,証明為何聖經的意思不能按照字面直解。但是其實他的書中唯一值得我們吸收的就是策略。他用來攻擊神的話的每一個論據,無論是地質學、天文學、世俗歷史學或神學,都是對某種“權威”抬舉,超過了聖經的地位。這個手段可以一直追溯至伊甸園。

聖經是一切真智慧的開端(箴言1:7,詩篇119:160,138:2),也應該成為我們的起點。上帝創造世界的時候是在場的。祂知道這一切,從不撒謊,也不會犯錯。我們從聖經中得知,這個世界是“年輕”的(見“這個世界看上去有多老?”The earth: how old does it look?)。

如果聖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已存在億萬年,8我們就應該如此相信。然而億萬年死亡和痛苦的觀念與神的話語相悖,而且有損於基督福音的根基。

很多人難以認同科學調查應該以聖經為前提的觀點。他們認為如果帶著“開放的思想”面對証據,地球年齡的問題就能得到解決。其實,沒有人的思想是開放的。証據不會自我解釋。相反,每個人對世界的認識都是基於固有的思想框架。遺憾的是,我們人類永遠無法接觸到所有的信息。因此,由証據著手,我們無從確定結論是否正確,這有點類似懸疑小說的情節,僅從一條信息難以看到全局。但是與此相反,如果我們從神的話語出發,我們就可以肯定其中的記載都是真實的。

即便我們不能回答所有的問題,我們也可以肯定一定會有答案。在永恆的這一端,我們可能找不到答案,但是這僅僅是因為我們一時拿不到推斷出正確結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但另一方面,繼續研究有可能找到答案——而且實際往往如此,下文也將提及。

乍眼一看,海沃德提到的証據似乎很有說服力。但是他提到的問題很容易解答——其中很多已經在他著書前就被解答了。他要麼是不知道答案,要麼是故意無視。我們來看看他所提到的非常有說服力的“科學”証據吧。

紋泥

照片由史蒂夫·奧斯汀提供StHelen
圖為潛水員考察聖海倫火山腳下斯皮爾特湖中的一根斷裂的樹幹,樹幹直插湖底。這個樹幹本來屬於漂浮的“樹幹毯”,從這裡可以看出它是樹根朝下下沉的。

一個常用於反駁聖經的論據就是紋泥——由顏色較暗的細膩沉積層和較亮的粗糙沉積層交替疊加形成的岩石構造。人們認為一年中的規律變化造成了紋泥的特徵,亮色層形成於夏天,暗色層形成於冬天。人們在一些岩系中發現了成百上千層的紋泥,認為這足以“証明”地球要比聖經說的古老得多。9但是認為每一層都需要一年才能形成的假設本身是錯誤的。從最近的災難中,我們得知這類帶狀的岩石可以在短時間內沉積而成。華盛頓州的聖海倫火山爆發時,一個下午就產生了厚達8米的平整沉積層!10而且,海灘上還在短時間迅速沉積了厚達一米的砂漿層,覆蓋面積相當一個足球場。

照片由Don Batten提供sandy2a
層次分明的沉積層在海灘上迅速形成。

人們在實驗室裡研究沉積作用發現水流中挾帶的不同大小的物質會側向沉積,從而自動地形成層次分明的帶狀層。12令人吃驚的是,每一層的厚度都取決於對應沉積物的大小,而不是水流的狀態。13一塊岩石(硅藻岩)被分解,重新懸浮在流動液體中時,會再一次形成同樣的岩層。14

人們對美國邁阿密綠河的紋泥層做了很多文章。9這些岩層不可能是一年形成一層,因為其中有跨越多層的保存完好的魚和鳥。

這些動物遺體跨越多層,說明它們是在災難中被快速掩埋的。常有人說,這些魚和鳥的遺體能在湖底完好保存是因為湖底的水呈強鹼性,有利於保存。9實際上,強鹼性的水會促進有機物的分解,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會在洗碗機中放鹼粉![編者注:有些懷疑人士聲稱鹼只會“分解油脂”,這是完全不懂基礎化學,即鹼會催化聚合物的水解過程,這與保存魚的過程恰好相反。]紋泥年度解釋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地質構造各處的岩層數目不一致;如果是一年一層,各處的層數應該是一樣的。16

蒸發岩

德克薩斯州有幾個大規模沉積構造,其中有多層碳酸鈣和硫酸鈣條帶,這也被用於支持漫長的時間。17一種解釋稱,這些岩層是海水在陽光下蒸發後形成的,因此被稱為“蒸發岩”。以這種方式形成如此龐大的沉積構造,自然需要漫長的時間。但是,沉積層中化學物質的純度極高,顯示它們不是在乾燥、多塵的氣候下經千百萬年的時間而成的。相反,它們更可能是在海底火山爆發時,在冷水和熱水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迅速形成的——熱液沉積物。18

化石太多?

floating-forest
浮動林圖

質疑聖經的人提出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化石太多’。19如果這些動物都復活的話,它們會以0.5米(1.5英尺)的厚度覆蓋整個地球。所以這些化石肯定不可能是大洪水時期僅僅由一代生物被掩埋而形成的。20

進一步研究就會發現,這些問題一如繼往地迎刃而解。化石的數量其實是依據非正常現象進行計算的——如南非乾旱台地構造。在這一構造中,這些化石形成了“化石墓區”——動物遺體全部匯聚在當地的一個“沉積盆地”。21根據這個異常高的種群數量來計算全球的種群數量,當然是不合理的。這個計算使用的關於今天動物種群密度的資料也不正確,同時也沒有考慮到大洪水之前的境況可能有所不同。22

煤太多?

另一個反對聖經紀年的論據認為,大洪水之前的世界沒有足夠的植被以形成當今看到的這麼多煤。23這個論點與其它論點一樣,是建立在錯誤的假設之上。大洪水前,地表水量尚未增加,陸地面積肯定要大許多。同時,氣候很可能也更有利於植物的生長。24不僅如此,人們發現,很多煤炭都形成於漂浮在水面上的森林(見320k JPG drawing of the floating forest.),25所以僅僅根據陸地面積估算植被數據是錯誤的。最後,人們是根據“煤只能由腐爛在沼澤地裡的植被形成”這一錯誤觀點,推算形成這些煤所需要的植被的數量。大洪水中植被可以被立即填埋,這樣所形成的煤炭要比沼澤地中形成的煤炭數量大幾百倍。22

森林化石

Photo Lowell Bakeryellowstone
在黃石挺拔的樹木化石。有證據顯示他們可能不到位已經長大。

黃石國家公園的石化森林往往被人們視為反對聖經紀年的論據。26人們曾經認為這些樹原生於此,被填埋、石化,之後有新生樹木在其上生長成林,這一過程至少循環了50次。顯然,根據這種解釋,要形成這許多層化石森林需要幾十萬年的時間,聖經的時間表有衝突。但是這一解釋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這些樹幹和樹墩都在底部斷裂,沒有根系。還有,不同層次的樹木有著一樣的年輪模式,說明它們生長於同一個時期。27

與其說有50層相繼生長的森林,地質學的証據更傾向於支持以下解釋:這些樹生長於另一個地方,在一次次災難性的火山泥石流中被拔起並沖刷到這裡——這與1980年聖海倫火山爆發時的情景類似,當時,人們也看到了隨水漂流、根部向下沉於水底的樹。28

瀝青

人們也曾以瀝青為例,諷刺聖經裡關於挪亞的記載。29他們告訴我們,瀝青是原油的殘渣,而創造論者稱原油是在大洪水時期形成的。那麼,挪亞去哪兒找的用來密封方舟的瀝青呢(創世記6:14)?這個古老的論據源於人們不了解瀝青的形成。人們對石油的使用直到20世紀才普及,但是在沒有石油的古代,人們用什麼來密封船隻呢?古時候,人們用鬆脂做瀝青。30由於需求巨大,瀝青的制造也曾經蓬勃發展過。

挪亞的泥浴

有些人稱聖經的描述過於荒唐,在為期一年的大洪水中不可能形成世界上眾多的沉積岩。他們稱,若果真如此,方舟則是浮在泥湯上,不可能有魚能生存下來。31這個論據完全無視水挾帶沉積物的方式,無知地認為在持續一整年的洪水階段中,所有沉積物都均勻地混合在水中,好像花園裡完全攪混了的魚池一般。沉積作用並不是如此發生的。相反,流動的水體會將沉積物搬運到盆地,一旦沉積,沉積物就脫離了水流系統。12隨著大洪水期間的地殼運動,這些水體在陸地上不斷地流動,將一批又一批的沉積物從一個地方搬運到另一個地方。

更多(之前的)問題,更多答案

有些類似的地質問題曾經被認為是信徒“無法回答”的,但現在答案已經非常清晰了:

coral
  • 珊瑚礁需要億萬年才能生長。32[其實,人們以為的“珊瑚礁”不過是很厚的碳酸鹽台地,大部分大概是大洪水時期沉積而成的。33珊瑚礁只是表面薄薄的一層。還有一些情況,“珊瑚礁”不是該處原生的,而是由水運過來的。34]
  • 白堊礦床需要億萬年的時間。35[白堊礦床不是持續穩定形成的,而是呈階段性產生的。在洪災的影響下,球石藻會爆發性地生長,並在短時間內形成大量白堊層。36]
  • 花崗岩也需要億萬年的時間冷卻。37[但是有循環水的冷卻效果下則不需如此38]
  • 變形岩需要億萬年的時間形成。39[在有大量的水時,變形岩可以很快形成,如此龐大的水量剛好是洪災可以提供的。40]
  • 覆蓋變形岩的沉積層厚達數公裡,侵蝕時間需要億萬年。41[只有按照今天的侵蝕速率才是如此。在洪水期間,水流速度大,水量大,侵蝕數公裡厚的沉積物不成問題。]

結論

以上的部分列出了曾經在這一領域中被視為“不可解答”的一些問題。如果這篇文章寫於幾年前,我們也沒有以上所有問題的答案。目前我也無法回答所有的問題,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沒有答案,而是人們還沒有找到答案。當然以後還會有人從其他的角度“証明”聖經或以上列出的某個回答是錯誤的。但這些被解答了後,又會冒出新的。這就是科學的本性。所有的結論都是嘗試性的,新的發現意味著陳舊的觀點需要改變——這也是為何創造論研究如此重要。但是科學無法最終証實或証偽聖經。信心——但並非盲目的信心——是需要的。反對聖經的不是事實,而是對事實的解釋。因為我們永遠無法知道所有的事情,我們必須從神堅定的話語出發,才能明白周遭世界的運作原理。

引文與注釋

  1. Hayward, Alan, Creation and Evolution: The Facts and Fallacies, Triangle, London, 1985. 返回文章.
  2. Wonderly, D.E., God’s Time-Records in Ancient Sediments, Crystal Press, Michigan, 1977. 返回文章.
  3. Morton, G.R., Foundation, Fall and Flood, DMD Publishing, Dallas, 1995. 返回文章.
  4. Ross, H.N., The Genesis Question, NavPress, Colorado Springs, 1998 (見評述). 返回文章.
  5. John Holzmann, Sonlight Curriculum, letter and catalogue on file.返回文章.
  6. 在致創造論者David C.C. Watson的信中承認了這點—見海沃德著作的書評,載於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 Quarterly 22(4):198–199, 1986. 返回文章.
  7. Hayward, 注釋1, pp. 167 ff., ‘重解’聖經,稱上帝不是在六日之內完成創造之工,不過是在六日宣布了創造的命令。但是祂的命令用了數十億年實現。這個觀點不僅與聖經相悖,也與進化地質學相悖。這個觀點沒有解決問題,不過增加了混亂。 返回文章.
  8. 如果真是漫長歲月,希伯來作者可以很容易地表達,見Grigg R., How long were the days of Genesis 1? Creation 19(1):23–25, 1996. 返回文章.
  9. Hayward, 注釋1, pp. 87–88. 返回文章.
  10. Ham, K., I got excited at Mount St Helens! Creation 15(3):14–19, 1993. 返回文章.
  11. Batten, D., Sandy stripes: Do many layers mean many years? Creation 19(1):39–40, 1997.返回文章.
  12. Julien, P., Lan, Y., and Berthault, G., Experiments on stratification of heterogeneous sand mixtures, Journal of Creation 8(1):37–50, 1994. 返回文章.
  13. Snelling, A.A., Nature finally catches up, Journal of Creation 11(2):125–6, 1997. 返回文章.
  14. Berthault, G., Experiments on lamination of sediments, Journal of Creation 3:25–29, 1988. 返回文章.
  15. Hayward, 注釋1, p. 215. 返回文章.
  16. Garner, P., Green River Blues, Creation 19(3):18–19, 1997. 返回文章.
  17. Hayward, 注釋1, pp. 89–91. 返回文章.
  18. Williams, E., Origin of bedded salt deposits, 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 Quarterly 26(1):15–16, 1989. 返回文章.
  19. Hayward, 注釋1, pp. 125–126. 返回文章.
  20. 創造論者認同有些化石是在洪水之前形成的,這些比較少,但對論點沒有影響。返回文章.
  21. Froede, C., The Karroo and other fossil graveyards, 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 Quarterly 32(4), pp. 199–201, 1996. 返回文章.
  22. Woodmorappe, J., The antediluvian biosphere and its capability of supplying the entire fossil record, in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eationism, Robert Walsh (ed.), Creation Science Fellowship, Pittsburgh, p. 205–218; The The Karoo vertebrate non-problem: 800 billion fossils or not? CEN Tech. J. 14(2):47–49, 2000. 返回文章.
  23. Hayward, Ref. 1, pp. 126–128. 返回文章.
  24. 人們已經反復觀察到高層大氣的CO2 可以讓植被更繁茂。返回文章.
  25. Wieland, C., Forests that grew on water, Creation 18(1):20–24, 1996. 同見 Scheven J., The Carboniferous floating forest—An extinct pre-Flood ecosystem, Journal of Creation 10(1):70–81, 1996, 和 Schönknecht, G., and Scherer, S., Too much coal for a young earth? Journal of Creation 11(3):278–282, 1997. 有一位“年老地球論”作者竟然去掉問好引用了這篇文章,暗指,這篇文章其實向年輕地球論者提出了問題,但其實這是一個解答! 見Ross,注釋4,p. 152–153, 220 (注釋17和21). 返回文章.
  26. Hayward, 注釋1, pp. 128–130. 返回文章.
  27. Morris, J., The Young Earth. Master Books, Colorado Springs, pp. 112–117, 1994, 返回文章.
  28. Sarfati, J., The Yellowstone petrified forests, Creation 21(2):18–21, 1999. 返回文章.
  29. Hayward, 注釋1, p. 185; Ross, Ref. 4, pp. 153–4. 返回文章.
  30. Walker, T., The pitch for Noah’s Ark, Creation 7(1):20, 1984. 同見: ‘Naval store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8:564–565, 15th Ed., Chicago, 1992. 返回文章.
  31. Hayward, 注釋1, p. 122. 返回文章.
  32. Hayward, 注釋1, p. 84–87. 返回文章.
  33. Oard, M.J. The paradox of Pacific guyots and a possible solution for the thick ‘reefal’ limestone on Eniwetok Island, Journal of Creation 13(1):1–2, 1999. 返回文章.
  34. Roth, A.A., Fossil reefs and time, Origins 22(2):86–104, 1995. 返回文章.
  35. Hayward, 注釋1, p. 91–92. 返回文章.
  36. Snelling, A.A., Can Flood geology explain thick chalk beds? Journal of Creation 8(1):11–15, 1994. 返回文章.
  37. Hayward, Ref. 1, p. 93. 返回文章.
  38. Snelling, A.A.. and Woodmorappe, J., Granites—they didn’t need millions of years of cooling, Creation 21(1):42–44, 1998. 返回文章.
  39. Hayward, 注釋1, p. 91–92. 返回文章.
  40. Snelling, A.A., Towards a creationist explanation of regional metamorphism, Journal of Creation 8(1):51–57, 1994. Also: Wise, K., How fast do rocks form? In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eationism, Robert Walsh (ed.), Creation Science Fellowship, Pittsburgh, pp. 197–204, 1986. 返回文章.
  41. Hayward, 注釋1, pp. 91–92. 返回文章.

Helpful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