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e
Also Available in:

傳說中的巨龍

作者:拉塞爾.格里格 (Russell Grigg)
譯者:盧慧明(Candice Loh)
文章來源:Creation 14(3):10–14, June 1992

Dinosaur

恐龍在英國到處亂跑!牠們是英國皇家郵政為慶祝英國著名解剖學家及古生物學家歐文(Sir Richard Owen)創造「dinosauria」(恐龍)一詞 150 周年紀念,於 1991 年 8 月 20 日發行的一套五款恐龍郵票,包括禽龍(Iguanodon)、劍龍(Stegosaurus)、霸王龍(Tyrannosaurus)、原角龍(Protoceratops)及三觭龍

(Triceratops)。1 「dinosauria」源自希臘語「deinos」(可怕的)及「sauros」(蜥蜴),1841年歐文在英國科學促進協會的一次會議上,首次使用到這個專門名詞。

歐文是英國比較解剖學上最傑出的專家,也是首位認識到這些生物屬於一個前所未見特殊蜥蜴類的科學家。儘管現在人人都同意這個結論,然而,今日較少人知道,歐文反對達爾文和進化論,認為缺乏科學根據。2

自從發現恐龍以來,世界各地 50 個國家及地區合共至少有 280 枚(70 套)郵票是以恐龍為主題,這些國家及地區包括︰俄羅斯、摩洛哥、也門、尼加拉瓜、中國、蒙古、老撾、越南、古巴、英屬南極洲領地。沒想到的是,已被證實為虛構的雷龍(Brontosaurus),亦有兩枚郵票是以牠為主題,分別是美國的 25 仙郵票(圖案是一對雷龍)及中非共和國的郵票(圖案是一群雷龍)。3此外,以霸王龍為主題的郵票,多過已發現的霸王龍化石數目 —— 迄今僅發現三副完正的霸王龍骨頭。4 進化論者相信,恐龍是進化而來,然而創造論者相信,恐龍是上帝創造的「地上野獸」之一,在創造周第六日與其他陸上動物一同被造(參閱創世記 1 章 24 至 31 節)。5 究竟誰對誰錯?

進化論者對恐龍的預期

owen
英國解剖學家歐文(Sir Richard Owen)強烈反對達爾文的進化論。 歐文於1841年提出「恐龍」(dinosaur)一詞。

假如進化論是真的,我們會預期:

  1. 有化石證據顯示恐龍的共同祖先。
  2. 有過渡類型化石證據顯示各種恐龍特徵的演變階段,例如︰盔甲恐龍(劍龍)的骨質板和尖刺、有角恐龍(角龍)的一至七隻角、鴨嘴恐龍(鴨嘴龍)的特殊喙狀嘴、骨頭恐龍(腫頭龍)的厚頭骨、飛行爬蟲(翼手龍)的翼,以及各種海洋爬行動物的特徵等。

事實上,化石紀錄顯示的所有恐龍都是完全成形,卻不見恐龍祖先,而且沒有一個恐龍化石可以稱得上為過渡類型化石,顯示恐龍在已知品種之間的進化過程。

創造論者對恐龍的預期

另一方面,假如創造論是真的,恐龍是在創造周第六日被造的話,我們會預期:

  1. 在化石紀錄中,突然出現恐龍化石,即是沒有恐龍祖先和過渡類型化石。事實上,這正是觀察所得。
  2. 假如恐龍是上帝在創造周第六日所造,大洪水時期地上所有生物每樣一對要登上挪亞方舟,唯方舟能容納如此巨型的動物嗎?

    恐龍上方舟

    首先, 並不是所有恐龍都是如此巨型, 許多恐龍都是較為細小的,例如像雞一般大小的細顎龍(Compsognathus),以及鼠龍(Mussaurus)。鼠龍是迄今發現最細小的恐龍,頭骨長度僅 32 毫米 6——大約一個普通萬字夾的長度。第二,恐龍和現代爬行動物一樣,通常都是生蛋的,相比鳥蛋的硬殼,恐龍蛋有革殼保護,而且今日的爬行動物在孵化後,會不斷的長大。

    法國發現的全球最大恐龍蛋,長度 30 公分,曾於英國雷丁大學(Redding University)展出。來自同一地點的其他恐龍蛋,長度約 25 公分或有一個足球的大小,它們由一隻巨型蜥腳類動物(sauropod)所生,屬巨型四足食草動物。這些恐龍蛋的體積相對地細小,因為較大的蛋,需要有較厚的蛋殼保護,但假如蛋殼太厚的話,空氣便不能流通供應氧氣給蛋內的小恐龍,將來小恐龍亦難以破蛋而出。7

    所以,假如小恐龍的體積只有足球大小,我們可以合理假設,上帝引領兒童或青少年階段的較大品種恐龍進入方舟,而毋須派祖父輩的恐龍上船!

  3. 第三,是我們可以合理預期,假如上帝在創造周第六日造了恐龍,許多國家必定有關於恐龍的傳說,因為在大洪水後恐龍與人類曾經共存,直至後來牠們才絕種。這些傳說當然不會用到「恐龍」一詞,我們剛才提到,這個專門名詞直至 1841 年才被創造。我們預期這些故事會用到例如「怪物」或「龍」等其他字眼。
  4. 龍的傳說

    事實上,世界各地有許多關於龍的傳說,其中一個最古老的傳說是古巴比倫史詩所描述的英雄吉爾伽美什(Gilgamesh),他在雪松林殺死了一隻叫做 Khumbaba的巨型爬蟲生物。8早期大不列顛人是歐洲最早記述爬蟲怪物故事,其中一隻怪物在公元前 336 年殺死和吞食了威爾士國王 Morvidus,另一位國王 Peredur 則在威爾士一個名為 Llyn Llion 的地方把怪物殺死。9, 10

    盎格魯 —— 撒克遜(Anglo-Saxon)在古詩《裴歐沃夫》(Beowulf,公元 495 至 583 年)描述,古代斯堪的納維亞(Scandinavia)的裴歐沃夫殺了一隻叫做格

    倫德爾(Grendel)的巨妖,以及它的母親和幾隻海洋爬行動物,11但最終他在 88 歲與一隻飛行爬蟲搏鬥期間被殺死。古詩形容的這隻生物與巨型翼手龍的特徵脗合 ——牠有 50 呎長(可能是翼展)。12古詩對裴歐沃夫殺死的巨妖格倫德爾有以下描述:牠明顯年幼(人們知道牠存在有12 年),像人以兩足行走,有兩隻稱為「eorms」的細小前肢,其中一隻被裴歐沃夫扯掉;牠以口殺人,擁有刀劍不入的皮革。13

    其他有關中世紀英雄與龍的著名故事,包括古代條頓人(Teutons)齊格弗里德(Siegfried)(有可能與古代斯堪的納維亞(Norse)的西格德(Sigurd)是同一人,他殺死一隻叫做 Fafnir 的怪物)、14特里斯丹(Tristram)、亞瑟王(King Arthur)、蘭斯特洛(Sir Lancelot),15以及大名鼎鼎的聖喬治(St George),他

    是英格蘭主保聖人(電影《The Great Dinosaur Mystery》16對恐龍傳說有更詳細描述)。

    有許多軍隊亦以龍為軍旗圖案。紫龍軍旗成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儀式旗幟「drakonteion」;17在英格蘭被諾曼底公爵征服之前(1066 年的諾曼征服),尤瑟(Uther Pendragon,亞瑟王之父)以龍為王室軍旗。其他以龍為軍旗的國王包括理查一世(Richard I)於1191 年率領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亨利三世(Henry III)於1245 年出兵威爾士。18

    在中國,龍是國家象徵及王族徽章。在中華民國1911年立國之前,中國的第一面國旗是大清的王龍旗。

    無疑經過這麼多年,許多有關龍的故事和圖畫已被加以潤飾,然而,對於世界各地都有龍的傳說這個事實,以及怪物殺人與已知恐龍化石的多項相似點,明顯指向龍的傳說是有事實根據。以龍為內容的現代兒童叢書,書上的插圖都將龍神話化,但根據 Films For Christ 事工的泰勒(Paul Taylor)19就此進行的詳細研究指出,許多(或許大部分)講述龍的歷史故事,沒有這想像元素,通常愈古老的故事內容愈真實,而愈近期的故事就愈多想像力。其中一個解釋是,這證明恐龍開始絕種,故事作者因而可以自由地創作,把幾隻龍的特徵合而為一,令故事變得更為精彩。

  5. 第四是我們可以合理預期,假如上帝在創造周第六日造了恐龍,聖經中必定有提及牠們。

聖經裏的恐龍

事實上,約伯記曾提及兩隻這樣的動物。第一隻是巨型的食草動物,可能是梁龍(Diplodocus)或長臂龍(Brachiosaurus):「你且觀看河馬(behemoth); 我造你也造牠。牠吃草與牛一樣 … … 牠搖動尾巴如香柏樹 … … 牠的肢體彷彿鐵棍 … … 河水泛濫,牠不發戰 … … 」(約伯記 40 章 15 至 24 節)第二隻是巨型的噴火動物,就像細小的放屁甲蟲擁有的爆炸製造機制,這隻大海龍亦可能有一個爆炸製造機制,使牠成為一隻真的噴火龍:「你能用魚鉤釣上鱷魚嗎? … … 牠的氣點着煤炭,有火焰從牠口中發出 … … 」(約伯記 41 章 1 至 34 節)

有趣的是,在英王詹姆士一世欽定《聖經》英譯本(King James version),「dragon」(龍)一詞在舊約曾被使用逾 20 次,20其中一個是用來比喻埃及的法老王為大魚(dragon)(參閱以西結書 29 章 3 節);其餘是指動物,例如「 … … 踐踏少壯獅子和大蛇(dragon)」(參閱詩篇 91 篇 13 節)、「我必使耶路撒冷變為亂堆、為野狗(dragon)的住處 … … 」(耶利米書 9 章 11 節)這有着特別的重要性,因為英王詹姆士一世欽定《聖經》英譯本是在公元 1611 年出版,即是說,差不多 400 年以前,《聖經》的譯者樂意使用「dragon」一詞,並肯定讀者會明白它的意思,不會誤會為神話。

結論

創造論模型對恐龍的預計和預期皆能應驗,然而進化論模型對恐龍的預計和預期卻無一應驗。所以我們得出的合理結論是,假如進化論者不鎖定恐龍是在千萬年前絕種的假設,對於恐龍和人類在世上共存的想法便不成問題。由亞當時期開始,恐龍和人類在地球上同時存在,直至恐龍和許多其他生物漸漸絕種,於世上消失。

參考文獻及註解

  1. The Iguanodon is the only one of the five dinosaurs that has been found in Britain and was the first such fossil found, in 1822, by Dr. Gideon Mantrell and his wife Mary Ann; the others have all been found in North America. 回上一頁
  2. Ian Taylor, In the minds of men, 1984, TFE, Publishing, Toronto p. 210. 回上一頁
  3. The bones of Brontosaurus or ‘thunder lizard’, so named because it was thought that the ground must have thundered when he walked by, were discovered to have the head missing. To remedy this manifest deficiency, a scientist added a skull found five or six kilometres away, but told no one about this. Alas, it was not a true match. The head belonged to a previously discovered dinosaur named apatosaurus; the body was that of a diplodocus. So, the best known of all dinosaurs, brontosaurus, never existed!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see Ken Ham, Andrew Snelling, Carl Wieland, The Answers Book, Creation Science Foundation Ltd, Queensland, 1990, page 25. 回上一頁
  4. Andrew C. Scott, ‘Geology on Stamps: 150 years of dinosaurs’, Geology Today, September–October, 1991, pp. 187–189. 回上一頁
  5. The flying reptiles, such as pterodactyles, and the marine reptiles, such as plesiosaurs, are not strictly dinosaurs. These were created on Day 5 of Creation Week, along with the birds and other sea creatures, such as fish and whales. (Genesis 1:20–23). 回上一頁
  6. Alan Carig, A New Look at Dinosaurs, Rigby publishers, Adelaide. 1985, p. 113. 回上一頁
  7. ibid, pg. 144. 回上一頁
  8.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62, Vol. 10, pg. 359. 回上一頁
  9. Bill Cooper, ‘Anglo-Saxon Dinosaurs described in early historical records’, pamphlet No.280, Creation Science Movement, Portsmith, UK, 1992. 回上一頁
  10. This story was translated from Welsh into Latin by Geoffery of Monmouth. 回上一頁
  11. Some of these creatures are portrayed in the serpentine figureheads of Saxon and Danish ships that have been disinterred in recent years. 回上一頁
  12. Ref. 8. 回上一頁
  13. Ref. 8. 回上一頁
  14. According to the Voisunga Saga, source: reference 8. 回上一頁
  15.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962, Vol. 7, pg. 569. 回上一頁
  16. Made by films for Christ from Arizona, and available from them. 回上一頁
  17. Reference 14, pg. 570. 回上一頁
  18. Ibid. 回上一頁
  19. Paul Taylor (Films for Christ)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of February 14, 1992. cccc 回上一頁
  20. Young’s Analytical Concordance to the Bible.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