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e
Also Available in:

生命:從上帝來的禮物

作者:Mathew Piercy
譯者:林梅英 (Marian Lin)
校對:高春得;李彩霞
文章來源:Creation 29(3): 50–51, 2007

「我絕對不會給任何一個人致死的藥物;我也不會對人做這種導致死亡結果的建議。同樣地,我也不會給婦女墮胎的藥方。」(希波克拉底宣言1)

這些文字大約寫於西元前(也就是耶穌基督出生前)四世紀,這理念到如今仍有極大的影響。這份宣言的作者是古希臘哲學家兼醫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他現今往往被推崇為「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把當時盛行的希臘哲學思想濃縮在這個宣言裡,那就是:自殺是一種社會罪惡的行為,它跟殺人沒有什麼兩樣。這是第一次有人把這思想列為醫學倫理觀的中心理念。

很多西方國家仍要求其國內醫學院的學生接受上面所說的希波克拉底宣言;可是,宣言裡反墮胎的語句,至少在我的國家澳洲,卻已被輕易地(也是可悲地)刪除了。這反映了我們的文化受到進化論的影響,已經世俗化了。現代醫學包羅萬象,但是卻撇棄了「人類生命是神聖的」原則(這是希波克拉底所闡明的理念,聖經創世記裡也有這樣的記載:我們人類是按照上帝的形像被造的。)舉例來說,今天很多人把墮胎視為一種「懷孕的選擇」,而不是視為毀滅另一個人的生命。對病患的醫療也常以其缺乏「生命品質」而予以撤回,而不是考量醫療是否能幫助病患身體更好或保存其性命直到自然的死亡。

我們是由較簡單的生物進化而來的這種信仰常被用以名正言順地拒絕承認上帝是我們的創造者,進而拒絕祂所設立的律法,也就等於是拒絕祂的權威。其實,如果沒有上帝,生命就毫無目的可言。不論是身心障礙或失能、病痛的折磨以及生命的末期都被看作是無意義的。因為這樣的思想而造就了所謂「死亡的文化」,它正影響著西方世界的醫療和安養機構,在這些機構裡,人們的生命必須仰賴其他人才能存活。

對安樂死的接受度逐漸升高也反映出人心受到「死亡文化」的影響所產生的轉變。不久之前,在美國有一宗舉世矚目的案例:一位失能者名叫泰莉施亞佛(Terri Schiavo)被法院裁決以饑餓和脫水的方式使其死亡。怎麼可以用這種方式刻意地把一個無辜的人殺死?(請記住,這並不是切斷一具複雜機器的電源而已,任何一個人如果停止攝取食物或水都會死亡,我們現在所討論的是公開地把一個無辜的人處死的行為;就定義上來說,這就是謀殺。)

其實人們已經不知道身為人的意義是什麼了。生命本身已不再被當作是一份寶貴的禮物,反而是依據其「品質」來判定其價值了。當一個人正值年輕力壯且具生產力時,就擁有很高的「生命品質」;然而,一旦這個人老了、殘廢了或必需倚賴別人才能過活時,他(或她)的生命品質就降低了,其生命也就不再被認為值得繼續活下去或保護下去。在不可能康復的情況下,殘障或對他人的依賴程度就成為決定這個人的生命是否終止的依據。

這種認知也反映在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所執導的「登峰造擊」(Million Dollar Baby)這部知名的電影裡。電影主角是一位女拳擊手,她大膽且成功地開始了她的拳擊生涯,卻因上部脊髓損傷而劃下句點。這傷害導致她身體永久殘障失能,無法移動四肢,且必需仰賴呼吸器才能存活。對她來說,從前的能力喪失殆盡,讓她無法承受而想尋死,她的呼吸器是在好來烏電影製片用一種憐憫、深沉的拍攝手法下被切斷電源。(有趣的是德國納粹政權,又稱為第三帝國,也曾用過類似的影片來提升民眾對安樂死的接受程度,不久之後就發生了身心障礙者被德國納粹政權集體屠殺的事件。2)然而,這位女拳擊手身邊的照顧者其實並不具有什麼憐憫之心,他們只是用這種簡易的方式脫身而已。(跟四肢癱瘓的基督徒作家Joni Eareckson Tada的照顧者相比)他們不是在她患病時支持她,幫助她調整自己適應新的生命狀況,反而是協助她自殺。這樣的行為無異拒絕一個重要的觀念:她的生命不是由她自己主宰的!按著上帝的形像被造的她,不論生命處於什麼樣的狀況,都無權結束自己的生命,或容許任何人對她做這樣的事。

聖經裡約伯的故事敘述了約伯如何拒絕他太太給他的意見:「詛咒上帝並且去死」(約伯記2章9節)。這是因為約伯敬畏上帝,並且他了解唯有上帝才有權賜予或取走生命。即使生命裡所有的喜樂都被奪走了,如同約伯的例子一樣,也依然不能因此而結束生命。甚至在痛苦的深淵裡,上帝的形像依舊存在,生命仍然存在著原本的美善,是值得保護與支持的,更不用說在一些罕見的事例裡,有些在醫學上被認定是「毫無痊癒希望」的人竟然奇蹟似地康復過來。

當法庭或個人變成可以掌握人的生殺大權時,這樣的權力一旦握在人類手中,往往很容易遭到濫用、審判錯誤,並有徇私不公的情形產生。(在歷史上能夠有智慧地使用這種權力的紀錄實在少之又少。)

基督教會和社會大眾都不應該接納安樂死是「一種美好的死亡」這種謊言(如同字義所隱含的意思3)。安樂死事實上所代表的意義是完全拒絕這一份生命的禮物,也因而拒絕了生命的給予者-上帝。相反地,我們應該認同自己是照著上帝的形像被造的,自我們從母體受孕之時直到自然死亡,都擁有與生俱來的價值與尊嚴。

西方文化逐漸喪失對生命的尊重,也反映了這種可悲的轉變:原本以聖經為基礎的世界觀轉變為以進化論的人道主義為基礎的世界觀。

參考文獻及註解

  1. 此宣言的英文是由 Ludwig Edelstein 所譯。 回上一頁
  2. Burleigh, M., Death and Deliver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USA, p.210, 1994。回上一頁
  3. 「安樂死」英文字為 “euthanasia”,其希臘字源 “eu” 意思是「美好」或「容易」; “thanatos” 意思是「死亡」。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