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记亦诗亦喻,亦或神学观点(论点),因而并非史实?
框架假说论批判
发表时间:2007年11月30日(东10区)
本文节选自《创世答问》第二章并有删改

“框架假说论”大约可算是以 “福音派”之名自居、各神学院最热捧的观点,他们承认圣经权威,但不信六日创造的六日是普通的日。
若用文体框架论解释能得经文真谛,那么让人诧异的是,直到1924年这种方法才首次被ArieNoordtzij用于诠释创世记。其实不必诧异,因为此框架论的主要倡导者梅雷迪思.克莱恩(Meredith Kline)和亨利.布洛彻(Henri Blocher)承认说,他们做出此新奇古怪的诠释,是他们想要《圣经》符合所谓的科学“事实”的一种无望之举。
例如克氏在他的主要框架论文章中承认道,“其主旨在于驳斥年轻地球论者提倡的对创世记创造‘周’的字面解释。”1
布氏提到,“此假说解决了很多让解经者头痛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如何面对科学对宇宙之初的观点。”他还承认说,他反对经文字面意思的教导,因为“否认科学家公认的一切理论需要过人的勇气。”2
框架论的观点显然不是努力理解了创世记后得出的观点,而是试图驳斥学者和一般信众公认的创世记是2000年前真实时间地点真实事件的记载这一观点。3
创世记一章提及的7日是信史吗?
创世记毫无疑问是确凿的历史记载。希伯来人记载历史会用一些专门的语法结构来记载历史,创世记1:11节就用过这些结构,与此相同的结构出现于 创世记12章 及其后章节,还几乎通篇出现在出埃及记、约书亚记、士师记等书中,没有人称这些书卷为“诗”而非史,所以创世记不是诗也不是寓言。”
创世记中富含表达事件先后逻辑的连词(译注:英文译为‘And … and … and … ’),这反映了历史文献的特点(专业术语称作“vav—ו”,或waw的连续功能,即waw—consecutive)。
创世记1章中的希伯来语动词形式有一种特点,这种特点恰好符合希伯来人用于精准地记录历史或过去一系列事件的形式。这个形式表现于:一系列事件中只有首个动词用完成时(希伯来语为gatal),随后叙述中使用的动词用非完成时(vayyigtols)4。创世记1章的第一个动词bara(创造)用了完成时,随后的动词用了非完成时5。译文得体的英文版会区分希伯来语的动词形式并把所有的动词译为完成时(或过去时)。(译注:希伯来语文中,对于过去事件的叙述只有第一个动词用完成时,其他的都是用非完成时,英文语法对于同一种叙述一般要求所有动词都用过去或完成时。)

创世记1章11节带有叙史特征,如“宾格小品词”指示出了动词的宾语,但那些“宾格小品词”未被译入英文(如创世记1章1节中希伯来文的‘et’),叙史时人们的用词常常得以清晰地界定。再者,作为希伯来诗(如多篇诗篇)特色的平行结构在创世记中也没有得以体现。6
不可否认,唯一的几篇诗章(如创世记1章27节和创世记2章23节)也是对真实事件的评述,诗篇也同样(如诗篇78篇)。然而若创世记真的是一部诗,整本创世记的风格岂不和那些罕有的诗词如出一辙?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
框架论观点的支持者辩称,因为创世记2章(他们说)是主题性叙述而不是历时性叙述,所以创世记1章也一样。因此,那些日是“象征性的”,不是真实的日子。这样的论证就好比说因为马太福音是主题性叙述,所以路加福音不是历时性叙述。
这类手法——先回顾历史(1章)再为前文某些提及的事件详情列出(2章)概要,也是符合逻辑的(符合近东古典文学手法)。2章不像1章标明了日子的顺序,那么这对我们如何看待1章有何影响?
希伯来学者一致认为创世记就是写史。例如牛津希伯来学者詹姆斯•巴尔写道:
“……据我所知,大约来自世界知名大学的新约或旧约教授无不相信创世记1-11章的作者意欲向读者传达这样的观点:
- 创造发生在一连串的六日内,此六日与我们所经历的24小时一日一般无二
- 创世记的家谱中出现的数字通过简单相加可以得到一个年表,此表横跨圣经记载之太初和后来的历朝历代。
- 人们认为席卷全球的挪亚洪水灭绝了除方舟内的所有人类和动物。”7
巴尔一贯主张新正统派观点,不相信创世记,但他清楚这位希伯来作者想向读者传达的明确意图是什么。有些人因为巴尔不相信创世记的历史真实性,批评我们引用巴尔的话。但这恰是我们引用巴尔的原因:他是一个不怀好意的见证人。他不必努力让创世记所说的言之成理,因为他觉得创世记无任何权威可言,因此巴尔可以无所顾忌地挑明创世记作者的意图。这种做法和所谓的“福音派”神学家大相径庭,这些神学家想要维护创世记的权威性,却认为创世记并未讲到多少历史,即使讲到也不足为信——据说,这叫“与文字较劲”。
对希伯来历史和诗歌文本的动词形式的使用频率进行统计对比后,希伯来学者斯蒂文.博伊德(Stephen Boyd)发现:创世记1章显然是在叙史,而非“吟诗”。他的结论是,“只有一个浅显易懂的可靠观点:上帝在六个自然日中创造了万物。”
支持自然日创造的希伯来学者还有:
- 伊州的康卡地亚大学神学和希伯来语副教授安德鲁•思坦因曼博士(Dr Andrew Steinmann)8
- 密州艾伦帕克郊区德州浸信神学院新约教授麦罗伯特•凯布博士(Dr Robert McCabe)9
- 斯坦福大学圣经希伯来讲师王丁博士(Dr Ting Wang)10
六日三段论可信吗?
把创世记诗歌体裁的一个假想的重要 “证据”是他们所谓的六日三段论。这个观点认为,摩西将六天放入一个相当程式化的框架中,把4-6日与1-3日横向对应。克莱恩指出,如下表所示,1-3日指代领域,4-6日指代该领域的统治者。
创造领域的三日 | 创造统治者的三日 | ||
第一日: | 分开光和黑暗 | 第四日: | 日、月和众星(光体) |
第二日: | 水和天分开 | 第五日: | 鱼和飞鸟 |
第三日: | 地和海分开。 菜蔬和树木分开 |
第六日: | 动物和人类 |
即使这个观点为真,也不能排除历史先后顺序——上帝无疑能通过某种有序创造来教导我们某些真理。况且有其他神学家质疑,如此释经的“文学手法”是其支持者异想出来的,不符合上下文的意思。例如, 六日三段论的横向对照就过于夸大。系统神学家韦恩.格鲁登作出总结说:
“首先,创造日之间的对应关系完全不像支持者所说的那样紧密。第四日创造的日、月和众星作为‘在天上穹苍中的……光体’( 创世记1章14节《新译本》)没有出现在第一日创造的任何空间之内,而是被放在第二天神所造的……‘穹苍’中。其实,前后一致的用词让我们一目了然:第一日根本没提到‘穹苍’这个词,但第二日(创世记1章6-8节《新译本》)提到五次,第四日提到三次(创世记1章14-19节《新译本》)。当然第四日可以和第一日对应(从昼与夜,光与暗的角度),但我们若说后三日用来创造万物是为了充满前三日创造的空间(或如克莱恩所说治理领地),那么问题就在于,第四日与第二日的重叠部分起码和第一日重叠的部分一样多。”

“再者,第二日与第五日的平行对应不确切,因为为第五天的鸟和鱼开辟空间的诸多准备并不是在第二日完成的,而是在第三日。直到第三日上帝才把水聚在一处,称其为‘海’( 创世记1:10),第五日神命鱼“充满海中的水”( 创世记1:22)。26和28节又把鱼称为‘海里的鱼’,这是在不断强调一个事实,即第三天专门为鱼划定了活动区域。因此,与第五天创造的鱼对应的似乎更应该是第三日为他们预备的地方,而不是第二日的广为散布的穹苍以下的水。建立第二日和第五日的对应还面临进一步的难题,第五日没有创造可以在‘穹苍之上的水’中生存的生物,而且第五日创造的会飞的生物(希伯来语包括会飞的昆虫和鸟)”不仅在第二日创造的天上飞,而且能在第三日创造的‘地’和‘旱地’上生息、繁衍。(注意上帝第五日的命令是:“雀鸟要多生在地上” [创世记1:22]。)
“ 最后,第三天和第六天也不存在精准的对应,因为第六天的创造之物没有一样可以充满第六天创造的水的聚处——海。从各个空间和填充之物间不精确的对应和互相重叠的所有问题看,这个假想的文学“框架”乍看工整对应,然而细读之下其合理性却越来越低。11
创世记2章5节告诉我们只有神的自然护理(没有超自然的神迹)在运行吗?

克莱恩理当认为,地球没有降雨之前上帝没有造植物和人类。(虽然这里的植物指的是栽培的植物而非所有植物13)所以他问:上帝本可以施展神迹使植物无水也能存活,但什么原因让他没有这样做?克莱恩的回答是当时上帝用的是自然护理:
“创世记2章5节的一个不需证明的前提是,上帝的护理在创造周的各样过程中得以显明,这些过程在任何读者看来都会觉得是那个时代的自然规律。”14
注意克莱恩承认所谓的前提在文中是不需证明的。这就解释了为何几千年来没有一个圣经学者发现这一点。然后他大胆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认为整个创造周都是自然护理的运行。
“创世记2章5节开始的后续几部分暗含了一个法则:创造周造物时神护理方式与如今自然护理方式一模一样。”15
但这是力竭的狡辩。即使上帝自然护理在运行,也不能排除就没有超自然的事件发生,其实圣经中自然神性中总是伴随着神迹。迈克尔.霍尔顿指出,一些人拒绝相信上帝在一般事务上的作为,是出于一种先验哲学猜想,这样做并无圣经依据。16
上文提到克莱恩宣称上帝最初造万物使用的自然过程到当今仍然在运作,这让我们想起了彼得后书三章:在末世那讥诮人的会否认上帝起初如何创造万物(从水而出),也会否认世界曾被洪水淹没。那些讥诮人的会说,“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4节)。令人悲哀的是,克莱恩的说法如出一辙。
人们应正确地理解神迹,它不是对自然护理的“违背”而是补充17。所以耶稣把水变成酒(约翰福音2章),神在其它方面的自然护理仍旧存在——可能耶稣在水里创造了一种可以造酒的神奇有机化合物,而同时地球力仍使酒留在酒缸内,宾客的味蕾功能也正常,他们的心脏跳动平稳供血正常等。
此外,创世记2章5节没有体现自然护理的运行,但注意这句话“耶和华还没有降雨在地上”。如果创世发生在数百亿年前,(如克莱恩的“自然护理”一说),为何从没有降过雨呢?再者,如果植物出现后数百亿年从未下过雨,它们怎么存活呢?创世记一章只有用历时的方式解读,植物无雨也能存活的逻辑才说得通,因此创世的时间跨度不是百亿年,而是几天。
克莱恩错误地假定了创世记2:5中唯一种创造万物的方式就是上帝的自然护理,并武断地把这个假定推及至整个创世周,然后进一步假设因为是自然护理,就可以排除神迹(超自然的创造),错上加错的是他没有看到创世记2是紧紧围绕伊甸园的人展开的(上帝创世时把造人放最后,但其地位“同等重要”)。
创世记所言纯属神学观点(论点)吗?
创世记1章无疑驳斥了有关上帝的诸多错误观点,之所以它驳斥那些观点是因为它讲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例如,创世记暗含反对太阳崇拜的观点,因为上帝实际上在没有太阳时造了光(第一日),之后才造了太阳(第四日),可见这个观点基于历史事实。
创世记1章算作安息日的论据吗?出埃及记20章10-11节明确教导安息日的诫命,并引用创世记1章的史实作为诫命的根据,就是说创世记记载的上帝创造之工预表了这个诫命。上帝创造万物的一周为的诫命提供了依据,这个诫命设立于真实且自然的七天一周的历史框架内,从而使我们以六日工作第七日休息的模式指导我们生活。很难想象人类的真实的一周作息模式,上帝的六日创造模式是一种文学象征?
框架假说轮支持者的著作普遍不够清晰,比如布氏这样说:“它(框架论)认可自然日但要置其于整个象征手法的大框架语境内去理解。”然而拨云见日,它们的意图就是否认在真实的历史时间地点发生过创造周的事件。
唯一一个让他们观点至少在逻辑上达成统一的就是,它们明确反对用日历计时的方式理解创世记。悲哀的是,这碗红豆汤成为了迷魂汤,太多人被蛊惑而对创世记的历史确切性产生了怀疑。
综上所述,框架假说论如同所有其它观念一样,妄图使圣经符合空想的亿万年的“科学”史:它把死亡和苦难置于“人类堕落”之前,置于亚当犯罪之前,并使上帝创造“甚好”的万物招致死亡和苦难(创世记1章31节)18。这损害了圣经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的一脉相承,从而破坏了耶稣基督的整个其妙福音画卷。
参考和注释
- Kline, M.G., 1996. Space and time in the Genesis cosmology.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 Christian Faith 48(1):2–15. 返回文章。
- Blocher, H., 1984. In the Beginning, IVP, p. 50. 返回文章。
- For other critiques of the framework hypothesis, see creation.com/framework. 返回文章。
- Joüon, P. and Muraoka, T., 1991. A Grammar of Biblical Hebrew: Part Three: Syntax, p. 390, Pontifical Biblical Institute, Rome. 返回文章。
- See also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Hebrew verb forms by Hebraic scholar Stephen Boyd, 2004. The biblical Hebrew Creation account: New numbers tell the story. ICR Impact 377. 返回文章。
- Kaiser, W.C., Jr., 1970. The literary form of Genesis 1–11, in Payne, J.B.,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Old Testament, Word Inc., Waco, Texas, USA, pp. 59–60. 返回文章。
- Barr, J., Letter to David C.C. Watson, 23 April 1984. 返回文章。
- Steinmann, A., 2002. אחד [echad] as an ordinal number and the meaning of Genesis 1:5, JETS 45(4):577–584; etsjets.org/files/JETS-PDFs/45/45-4/45-4-PP577-584_JETS.pdf. 返回文章。
- McCabe, R.V., 2000. A defense of literal days in the Creation Week, Detroit Baptist Seminary Journal 5:97–123; dbts.edu/journals/2000/McCabe.pdf. 返回文章
- Sarfati, J., 2005. Hebrew scholar affirms that Genesis means what it says! Interview with Dr Ting Wang, Lecturer in Biblical Hebrew, Creation 27(4):48–51; creation.com/wang. 返回文章。
- Grudem, W., 1994. Systematic Theology, Zondervan, Grand Rapids, MI, USA, p. 302. 返回文章。
- Kline, M.G., 1958. Because it had not rained. WTJ 20:146–157. 返回文章。
- Kruger, M.J., 1997. An understanding of Genesis 2:5, CEN Technical Journal (now Journal of Creation) 11(1):106–110. 返回文章。
- Kline, Ref. 12, p. 150. 返回文章。
- Kline, Ref. 12, p. 151. 返回文章。
- Horton, M.S., 2002. Covenant and Eschatology: The Divine Drama, Westminster John Knox. 返回文章。
- See Sarfati, J., 2006. Miracles and science, creation.com/miracles. 返回文章。
- Sarfati, J., 2005. The Fall: a cosmic catastrophe—Hugh Ross’s blunders on plant death in the Bible, TJ (now Journal of Creation) 19(3):60–64, creation.com/plant-death. 返回文章。
Readers’ comments
Comments are automatically closed 14 days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