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熊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39卷第4期

当欧洲人第一次看到我们称之为袋熊的这种澳洲动物时,他们竟然把它吃了1。一些人认为袋熊应该得到 “ 更高的保护地位 ”,以确保它们能继续繁衍。然而在 1797年,遭遇悉尼湾号(Sydney Cove)船难的水手为了确保自己能存活下来,于是在被困在巴斯海峡的保护区岛(Preservation Island)上的那年,他们靠吃袋熊为生。
随同前往救援的马修 · 弗林德斯(Matthew Flinders),后来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他把一只活袋熊带回了悉尼,把它赠送给了殖民地总督约翰7 亨特(John Hunter)。这只袋熊六个星期后就死了,亨特把它保存起来,送到了伦敦著名的自然科学学家约瑟夫 · 班克斯爵士(Sir Joseph Banks)的手中。总督在随附的信中提到:
“它的体型大小和獾相当,从它用前爪在地上挖洞的灵巧性来看,我们猜想它是一种獾;但从它的一般活动来看,它似乎有很多熊的行为习性……”1
袋熊生有强壮的爪子和肩膀,有报告显示,它能在一小时内挖1.8 米深的硬土2。 它们用门牙来切断像树根这样的障碍物。
人们普遍认为袋熊危害农作物,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穴居习性而且极爱吃草(它有一些夜行动物的特性,主要在夜间觅食),还因为它能用粗壮的身体和宽大的骨盆强行挤过防兔栅栏,造成极大的破坏。1906年维多利亚州将袋熊列为有害动物—— 现今仍然如此,不过需要得到许可才能进行捕猎以控制它们的数量3。 在澳大利亚的其他地方,袋熊受到法律保护。
揭示地下秘密
洞穴直径与袋熊的大小匹配得刚刚好,可达半米(20 英寸)宽,足够一个块头小的人爬进去。1960 年,一名学生, 彼得 · 尼科尔森(Peter Nicholson)就在他位于维多利亚州中心的学校周围,钻进了丛林里较大的洞穴,还做了测绘。他在探索袋熊时所写的研究报告,不仅使他获得了一项学生科学人才奖4,而且至今依然被视为一份颇有价值的袋熊深入研究资料。尼克尔森和后来其他人的研究显示,袋熊洞穴的可长达 30 米(100 英尺),深达 3.5 米(11 英尺),有多个卧房、侧道和入口。
当袋熊受到猎食者(如澳洲丁格犬5)的威胁时,袋熊会逃进最近的洞穴,身体堵住洞口,用它那厚皮的臀部把敌人挡在外面。有时,袋熊会让入侵者把头挤到袋熊的背上,此时,袋熊就会用它强壮的腿部肌肉猛然站起,这样来使猎食者窒息,或者甚至在洞顶上把它的头骨挤碎。人们曾在袋熊洞穴中发现狐狸和狗的碎头骨。
虽然袋熊的洞穴挖得刚好容得下它们的身躯,但是它们很灵活,可以在洞穴里转身。袋熊有个奇特的能力,可以在趴着的时候,将它那胖墩墩的身体放扁。人们曾看到一只肩高 24 厘米的袋熊毫不费力地挤进一个只有 10 厘米高的缝隙。

左=普通袋熊(Vombatus ursinus)。这种袋熊不像以前那么普遍了,现在通常被称为光鼻(barenosed)袋熊。 右下= 南方毛鼻袋熊(Lasiorhinus latifrons)。 右上=罕见的北方毛鼻袋熊(Lasiorhinus krefftii),也被称为卷毛袋熊(yaminon)。一些分类学家认为这三种都是普通袋熊(Vombatus ursinus)的亚种。相信《圣经》的创造论者很可能会同意,这三个种类,连同 Phascolonus 属(希腊文 phaskolos = 育儿袋)的两只已灭绝的巨型袋熊都源自挪亚方舟上的一对袋熊先祖。这两只已灭绝的巨型袋熊是由澳洲更新世Pleistocene,即洪后)地层里的化石得知的。其中最大的是巨袋熊(Phascolonus gigas ;gigas = 巨大),重达 200 公斤(450 磅),约为当今最大袋熊重量的五倍。
曾经身份不清,现今起源不明
亨特州长在 1798 年给班克斯的信中,提到他们最初认为的这只保护区岛的动物是獾,并补充说:“ 我们最近发现这种动物也生活在这个国家的内陆 …… 当地的山民叫它 Wombach。” 他指的是前囚犯詹姆斯7 威尔逊(James Wilson,他曾和当地土著居民一起生活过)和亨特的仆人约翰 · 普莱斯(John Price)那年1月在悉尼的蓝山的发现。在这份最早的对袋熊的书面描述中,普莱斯写道:
我们看到了几种不同动 物的 粪便, 其中一种被威尔逊称为 “Whom-batt”……看起来很像獾1。
早期移民总是把这种动物误认为獾,因为它们有相似的体型和挖土习惯,由此产生了如獾溪和獾角这样的澳洲地名。但是袋熊绝对不是一种獾。

每只袋熊可能有多达 12 个洞穴,其中 3-4 个洞穴是它们主要居住的地方。有时袋熊也会共用一些洞穴作为白天歇脚的地方,因为晚上觅食会让它们离‘家’很远。
两者都是哺乳动物,但獾是胎盘类,袋熊是有袋类。胎盘类哺乳动物在子宫里孕育幼崽,子宫会长出一种精密的孕育结构,称为胎盘。这意味着胎盘类的幼崽出生时比有袋类动物发育得更成熟。有袋类动物生出的幼崽还很不成熟,需要在一个提供保护的育儿袋中哺乳发育。一只小袋熊在约 21 天的孕期后出生,体重只有 1 克(0.04 盎司),体长不到 3 厘米(约 1 英寸)。然后它爬进妈妈的育儿袋,在那里长到七个月。
这一切都挑战着现代人对于万物皆进化的错误观点;袋熊和獾相似却不同,这个例子暴露了进化思维中的根本矛盾。
进化论理论变化无常
进化论的经典论说是,生物之间的相似性是因为它们有血缘关系或共同祖先。但是,正如进化论者自己所承认的那样,这种说法不能用来解释袋熊和獾的相似。无论是相信《圣经》的创造论者还是进化论者,都(正确地)使用相似性将不同的动物加以联系:獾、黄鼠狼、白鼬、雪貂、水貂、黑貂、水獭都可以关联到一个新近的共同祖先—— 对创造论者而言,它们的共同祖先是登上挪亚方舟的一对同类动物6。但是,胎盘类和有袋类动物的繁殖模式差异之大,是不能用共同祖先来解释袋熊和獾的相似性的。(进化论者声称袋熊和澳洲的其他有袋类动物是从一个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这个共同祖先刚好生活在这片大陆上,而胎盘类哺乳动物则是在其他大陆上进化的7。)
而且,袋熊并不是有袋类中唯一一个看起来像胎盘类哺乳动物的。有袋鼹 [yǎn] 鼠看起来像非洲的胎盘类金鼹鼠,袋猫看起来像猫,兔耳袋狸看起来像野兔,袋狼看起来像狼,袋貂看起来像胎盘类老鼠,羽尾袋鼯 [wú] 看起来像飞鼠,袋食蚁兽看起来像食蚁兽。这些相似的动物数量不胜枚举。若像进化论者认为的那样,是由偶然突变和自然选择引起的,那就更不可思议了。既然进化论者承认自然界中的这些相似性和许多其他自然界中的相似性显然不是源自共同祖先,那进化论者又怎么知道相似性就是进化而来的呢8?
进化论者为了解释所有这些动物间的相似情况,会解释说这是因为这些动物刚好生活在相似的生态栖位(ecological niches)中,由此出现了相似的进化。他们使用的术语听起来很科学,即趋同进化(convergence),或平行进化(parallel evolution)。实际上,这只是给无法用(进化论的)共同祖先来解释的相似现象贴了一个方便的标签。另外,如果相似的生态栖位能自动产生相似的生物,为什么袋鼠没有更像它们在其他大陆的生态对应动物:马、牛或鹿 ? 同为一位设计师所创造,这才能更好地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育儿袋的设计

由于消化系统持水性极高,袋熊的粪便比骆驼的要干燥四倍。
即使是在有袋类动物中,证据也于进化论不利,反而指向一位造物主。例如,如果所有有袋类动物都源自一个进化出了育儿袋的共同祖先,正如进化论者所说,那么这个育儿袋最初是朝哪边开的呢?在不同的有袋类动物中,育儿袋有的是朝后开的,有的是朝前开的。袋熊和袋獾的育儿袋开口是朝后的—— 这对于挖土洞的动物来说是很好的设计。但对于袋鼠来说,若是育儿袋开口朝下,每次跳跃时,向下的力就会把小袋鼠从袋中甩出。小负鼠在树枝间跳跃时的情况也一样。所以,对这些有袋类动物来说,开口朝前的育儿袋才是更合理的设计。
如果一个共同的祖先首先进化出了育儿袋(不管开口是朝前还是朝后),那么在它不断进化的后代中,至少有一个支系的育儿袋的开口一定要转过来。人们认为进化是在漫长的时间内由许多小的偶然增量促成的,每一个增量都因其优越的生存价值而被选上。然而,为什么自然会 “ 选上 ” 一个仅转到一半(尚未完全转完)的育儿袋,使它的主人明显不适合生存?智慧设计的解释显然更好9!
似乎上帝在设计袋熊和其他有袋动物,以及和它们相似的胎盘类哺乳动物时,祂是有意地挫败自然主义(唯物论)对大自然的解释。正如《圣经》所说,祂的作品实在叫人无可推诿 (罗马书 1:20)。
参考文献
- 除非另有说明,本篇文章的内容均出自Triggs, B., Wombats, 2nd Edn, CSIRO Publishing, Collingwood, Australia, 2009. 回上一页.
- Wombania’s wombat information centre, wombania.com, acc. 29 June 2017. 回上一页.
- Wombats, bushheritage.org.au, 22 May 2017. 回上一页.
- The wombat boy, ABC Australian Story transcript, abc.net.au, 25 March 2002. 回上一页.
- 澳洲野狗可能是东南亚土著人引入的家犬,现游荡在大陆的大部分地区——creation.com/dingo. 回上一页.
- 参见 creation.com/badger. 回上一页.
- 除了美洲负鼠,一种有袋动物,生活在北美。 回上一页.
- Batten, D., Are look-alikes related? Creation 19(2):39–41, 1997, creation.com/lookalikes. 回上一页.
- 无尾熊(考拉)的育儿袋更好地说明了智慧设计——参见: creation.com/practical-pouches. 回上一页.
Readers’ comments
Comments are automatically closed 14 days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