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e
Also Available in:

啟示之日還是創造之日?

作者 Charles V. Taylor

18 August 2001

除了“一日千年論”和“間隔論”之外,還有一些人認為,《創世記》第一章中的六日是上帝將創造向人類啟示的“日”。

以上三種理論都認為歷史上存在幾十億年進化過程。一日千年論與《創世記》第一章有一定的對應性,但是忽略了其中的時間框架(見問答:創世記——漸進創造Creation Compromises—Progressive Creationism)。“間隔論”接受時間框架,但是在《創世記》1:1前後插入了進化和宇宙的再創造。(見答問:創世記——間隔論Creation Compromises—Gap Theory)。這個“六日啟示理論”接受時間框架,但是將時間框架套用在上帝對摩西的講述上,因此允許進化過程存在,並認為進化與《創世記》的記述無關。

我之所以提到另外兩個理論是要讓我們注意到,一來,三種理論都是在進化論漸進主義普及後出現的;二來,與一日千年論和間隔論相較,“啟示論”更接近於後者,而且也是三種理論中出現最晚的。

與間隔論類似,啟示論認可希伯來文學術界的統一認識,認可希伯來文中的yom在上下文中只可能指普通的一天——參見問答:《創世記》——創世之日Genesis—How long were the days mentioned in the Biblical creation account?。如果那裡要傳達的意思是漫長歲月,完全可以使用另一種表述(而且每一日的後面也不會有“有早上,有晚上”)——參見創世記第一章的“日”有多長?上帝通過祂選用的詞語,向我們傳達了什麼?

“啟示論”最著名的宣導者就是空軍準將(兼亞述學者)懷斯曼(P.J. Wiseman),如其於著作《在六日之內啟示的創造》1 一書所述。伯納德·拉姆(Bernard Ramm)也說他認可的理論有以下三種:“描繪之日論”、溫和一致論和漸進進化論,並將三者統一稱為“形象化的啟示”2 這與懷斯曼的理論近似,但是他所堅持的漸進創造論,似乎不過是在進化歷程的幾個點上保留一些創造行為。

拉姆將這種形象化的取向追溯至庫爾茨(J.H. Kurtz)1857年發表的著作3。庫爾茨稱之為異象論,儘管懷斯曼對此不以為然4。這樣,即使“六日啟示論”的宣導者內部也存在異議,但是普遍的觀念都是將六日從創造發生的時間轉變為講述創造事件的時間。

有沒有聖經根據表明在那六日,上帝僅僅是啟示而非創造?對經文自然的閱讀無疑會排除這一結論。

儘管如此,我們必須看看懷斯曼的說辭,他認為這裡的希伯來文“asah(製造)”的意思是‘告訴’(儘管拉姆否認這一點5)。懷斯曼試圖用這種解釋來解讀《創世記》2:2-3《出埃及記》20:1。他將《創世記》2:2-3中的希伯來文的mela'khto(“他的工作”)解釋為“他的事情”,稱這可以指講述創造的故事,而不是創造工作本身。6 這個翻譯很牽強。況且,在《格塞紐斯希伯來文詞典Gesenius’ Hebrew Lexicon》中,“asah” 沒有“說明”的意思7

懷斯曼可能是不熟悉欽王版英文King James English(或被稱作早期現代英語)中的習語。如他所稱,“asah”在某些地方確實被翻譯為“show(說明)”。但是值得留意的是:一來這個詞被翻譯為“make(造/做)”有653次,而翻譯為“shew(說明)”僅有43次;二來,所有翻譯為“說明”的例子都是與抽象名詞一起出現的古代英語,用其他語言會被譯為“造”或“做”。

下表是對欽王版聖經中與“shew”一同出現的名詞的總結。

在欽王版聖經中與 ‘shew’一同出現的詞

出現次數
仁慈 22
憐憫 10
良善、能力、記號 各2次
信實、慈愛、拯救、驚恐、徵兆、奇跡 各1次

這些詞彙中最不抽象的名詞是記號、徵兆、奇跡。但是這些在其他地方都譯為“行神跡”等。

明確地說,“asah”雖然有“產生”的意思,卻沒有“啟示”的意思。當與實義名詞如“天”、“地”、“人”等搭配時,可以肯定它是指創造,而不是述說或任何“講述”類的動詞。8

懷斯曼理論的語言學基礎完全站不住腳,也沒有任何有名望的學者支持這個觀點。也許懷斯曼受到了將《創世記》視為史詩的觀點的影響。若真如此,希伯來文學者金斯伯格(C.D.Ginsberg) 的言辭值得我們注意:

“這一章中沒有任何希伯來詩歌的特徵。”9

黛賴弗(S.R.Driver)寫道:

“這段敘述沒有任何部分表明是關於異象的啟示……它意在描述史實而非表像。”10

更詳細的分析,參見 《創世記》應該按字面意思解讀嗎?(Should Genesis Be Taken Literally?

用懷斯曼的言辭結束本文,或許最為妥當:

“雖然這些章節的作者無疑認為上帝對人類最偉大的、最具說服力的啟示就是通過救主耶穌基督所傳達的,他也意識到了哲學家和我們當今高校中善於思辨的學生不僅會回到基督,更會傾向於直接回歸到聖經的第一頁,以為他們的思想和信仰夯實基礎。”11

對新約中關於基督出生、死亡和復活的神跡,懷斯曼尊重了經文文本的記述,但對《創世記》第一章,他明顯忽視了這一需要。懷斯曼對《創世記》史實的否認其實削弱了耶穌基督受難和復活的根據。(林前15:21-22)。


查理斯泰勒(Charles V. Taylor)文學碩士、博士、教育學學士後、皇家音樂學院持證人、語言學家協會會員、神學證書持證人。

泰勒博士在語言、音樂和神學方面都有一定造詣。他曾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就職多年,擔任應用語言學課程的統籌人。

參考文獻及註解

  1. P.J. Wiseman, Creation Revealed in Six Days, Marshall, Morgan & Scott, London, 1948, p. 144. 回上一頁.
  2. B. Ramm, The Christian View of Science and Scripture, Paternoster Press, London, 1955, pp. 149–152. 回上一頁.
  3. J.H. Kurtz, Bible and Astronomy, 3rd German edition, 1857. 回上一頁.
  4. Ref. 1, pp. 27-28. 回上一頁.
  5. Ref. 2, p. 153, citing F.F. Bruce’s review of Wiseman in The Evangelical Quarterly 20:302, October, 1948. 回上一頁.
  6. Ref. 1, p. 123. 回上一頁.
  7. See Gesenius,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 'asah. 回上一頁.
  8. 《創世記》記載中的天是指天空、空間、外太空甚至整個宇宙,不是指上帝的居所(這也不是抽象的名詞!) 回上一頁.
  9. C.D. Ginsberg, a Christian Jew, lived from 1831 to 1914. He is quoted in Wiseman, Ref. 1, p. 28. 回上一頁.
  10. S.R. Driver, Genesis, Vol. 1, 1893, p. 23. 回上一頁.
  11. 注釋1, p. 9.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