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e
Also Available in:

卡尔欧罗可(“石灰山”)的恐龙足迹

作者: Andrew Lamb
翻译:创造论

本文摘自《创造》杂志中文版第39卷第1期
Cal-Orcko

1994年,有一群为了生产水泥而开采高级石灰石的玻利维亚工人挖到一个含很多石英的岩层,由于石英是一种很硬的矿物质,于是他们就没有再碰这个岩层了1。当他们继续开采时,还是不断地遇到这个令人头疼的岩层。最后一个巨大的崖壁和数以百计的恐龙脚印展现在眼前。这些脚印至少分属于八种不同的恐龙,包括一对巨龙以及一窝16只的甲龙。在这个岩层中,还有一条由小兽足类恐龙1可能是一只年幼的霸王龙2留下的足迹,长度超过500米(1640英尺),居世界上之最。

这些岩石是艾尔莫利诺构造(El Molino Formation)的一部分,该构造蔓延至玻利维亚的大部分地区。秘鲁的维克奇科构造(Vilquechico Formation)和阿根廷的雅克雷蒂构造(Yacoraite Formation)也都有类似的恐龙足迹。有人认为,这三个构造不过是同一洲际构造的不同部分而已3

艾尔莫利诺结构含有循环层序(参示意图一),每一轮的沉积序列都相似,是由各种各样的砂石、石灰石以及黏土石沉积物构成的沉积层组成。大多数岩层都含有各种各样的化石,以海洋生物的化石为主。在某个22米厚的岩面(其中包括卡尔欧罗可崖壁)中发现了11轮沉积循环,有七轮循环中都含一个岩层有恐龙脚印4。崖壁面主要由单一的高石英岩层(示意图一中的第5号脚印水平线)构成,不过在崖壁某些地方,露出的却是在它之上或之下的其他岩层。

El-Molino-formation
示意图一:艾尔莫利诺结构的剖面图。在第五层中含有好几百个恐龙脚印,卡尔欧罗可崖壁露面主体就由该岩层所构成。

这些印痕可能是在洪水前半期末尾的时候形成的5,即在动物都被消灭之前6。当全球海平面持续上涨的时候,各地的海水都会由于地壳运动、海啸、月潮以及势力浩大的水流影响而反复进退(参示意图二)。很多地方会被洪潮淹没,水下去后又露出干地,如此反反复复。在富含泥沙的水中,沉积物不断沉淀,形成新的沉积层,这就会将那些拼命逃生的动物刚刚留下的印迹掩埋、保存起来。这些带有印迹的沉积层在短暂暴露的几个小时中,可能会变硬,从而不被下一波潮水侵蚀掉。岩石中的每一个层序循环可能就代表水的一轮进退。按照这种模式,上文提到的厚达22米的岩层,形成时间可能只需几天甚或更短。在洪水后期,由于地质构造的作用力促使了地壳的运动,于是,那些尚未硬化的沉积层就会形成巨大的皱褶状结构。卡尔欧罗可那近乎垂直的(720)崖壁就是某个这样的皱褶的其中一部分。

©David Mercado/Reuters/Picture MediaCal-Orcko-group-walk

2006年,卡尔欧罗可建立了一个“白垩纪公园”旅游中心,但崖壁和它上面那壮观的脚印被侵蚀的速度很快,到2020年,它可能会“完全被破坏”2。人们提出的保护措施包括使用锚杆和铁丝网,以及往岩石中注入促进硬化、有助于防水的化学物质1。这些情况都强烈地反击了那种认为这些岩石已经经历6500万年的自然进程的观点7

sea-level-oscillations
示意图二:在洪水期间,估计海平面反复升降的状况持续了有一周的时间。8

大多数动物的足迹一般反映了它们走来走去四处觅食的日常生活,但卡尔欧罗可的恐龙足迹,几乎跟全世界所有著名的恐龙足迹一样,从头到尾都是笔直的,这表明它们是一群正在逃难的动物。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脚印分布在间隔巨大(译注:分布不同水平线上)的不同岩层中,但在艾尔莫利诺构造中,每个带脚印的岩层都含有由同一种恐龙所留下的完全一样的逃难型脚印。在地球表面的同一个地点(仅被同时形成的某些岩层所分隔),同一种恐龙往往会表现出同样的不同寻常的行为,相比之下,这个现象更符合洪水周期性的进退的情况,而与认为岩层彼此之间隔了好几百万年的观点相去甚远。

卡尔欧罗可悬崖以及它上面的恐龙脚印清楚地印证了圣经所记载的洪灾,在这次洪灾中,所有在地上爬行的、有气息有血肉的动物都死了(创世记7:21)

参考文献

  1. Thüring, B. and 3 others, Cal Orcko, the world’s largest dinosaur tracksite—Aspects of assessment, protection and conservation, in: 1st Meeting of the EAVP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Vertebrate Palaeontologists]: Abstracts with program, Natural History Museum Basel, 15–19 July 2003; eavp.org/abstracts/1stWEAVPabstracts.pdf. 回上一页.
  2. Sucre’s Dinosaur Park and Footprints (Parque Cretácico) Sucre Life; sucrelife.com/sucres-dinosaur-park. 回上一页.
  3. Meyer, C.A., Hippler, D., and Lockley, M.G., The Late Cretaceous vertebrate ichnofacies of Bolivia—facts and implications, in: Publication Especial 7: VI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sozoic Terrestrial Ecosystems: 133–138, Asociación Paleontólogica Argentina, Buenos Aires, 30 June 2001. 回上一页.
  4. Tracklevels 1–7 in Figure 3, Meyer, ref. 3. 回上一页.
  5. 即沃尔克圣经地质模型顶峰阶段的早期。 biblicalgeology.net. 回上一页.
  6. See book by Oard, M., Dinosaur Challenges and Mysteries: How the Genesis Flood makes sense of dinosaur evidence—including tracks, nests, eggs, and scavenged bones, Creation Book Publishers, 2011; creation.com/s/10-2-582. Also creation.com/dino-stampede#beds. 回上一页.
  7. See e.g. Walker, T., Vanishing coastlines, Creation 29(2):19–21, 2007; creation.com/vanishing-coastlines. 回上一页.
  8. Oard, ref. 6, p. 120. 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