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進化論者十五個問題
進化論︰自然主義式的生命起源及生物多樣化
[按進化論者卡諾 傑(Kerkut)的解釋,一般進化理論應包括生命的起源。]
生命是怎樣開始呢?進化論者保羅‧戴維斯(Paul Davies)教授宣稱:「沒有人知道一些沒有生命的化合物,是怎樣自發組織成第一個有生命的細胞。」1 哈佛大學生物學教授安德魯‧諾爾(Andrew Knoll)表示:「我們不知道這個星球的生命是怎樣開始的。」2 一個極小的细胞( A)需要幾百個蛋白質( B)。假若我們拿宇宙裡每一個原子( C),和所有適合的氨基酸( D),加上每個可能的分子震動模式,以與進化論中宇宙年歲( E)相同的時間來進行實驗,最後的實驗結果就連一個平均大小、有功能的蛋白質也不會形成。所以擁有上百個蛋白質的生命,怎可能單從化學開始,而不是在有智慧者的設計下開始呢?
請參閱:- 進化理論有關生命起源的十五個漏洞 [摘要]。 (英文)
- 問題一的短片 (英文)
DNA碼( F)是怎樣開始呢?DNA(脫氧核糖核酸)碼是一個複雜的語言系統,有字母及單字。正如本頁的墨水並不能透過化學反應自行產生這段資訊,DNA碼中構成字母的物質(墨水)與蘊含意義的單字(資訊)之間,在化學特性上也沒有關連。有甚麼編碼系統,不是在智慧者的設計下才有呢?DNA編碼系統怎麼可能不是被創造出來呢?
請參閱:- 遺傳資料碼說明有一個智慧源頭。 (英文)
- 問題二的短片 (英文)
基因突變( G)怎麼可能透過意外複製錯誤(例如︰DNA「字母」的互換、增刪、基因( H)複製或染色體( I)轉位等),從而在生物的DNA內創造大量資料?這樣的錯誤怎可能創造30億個DNA字母,使微生物進化成微生物學家呢?這些資料包括如何製造蛋白質和控制其作用——它更像一份包含材料、製作方法及程序的食譜。若只含其中一項資料是沒有用處的,必須集齊所有資料才能運作。請參閱:creation.com/meta-information。基因突變很少帶來好處,但它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卻是眾所周知,其中包括如血友病( J)等超過1,000種人類疾病。單憑DNA信息的突變,如何能創建一個新的生物化學(生化)途徑或由許多組件湊成的DNA納米機器,使「由黏液變成人類」這種進化模式得以運作呢?一個如旋轉引擎般、有32個組件的ATP(三磷酸腺苷)合成酵素,可製造出所有生物需用的ATP能量貨幣,供細胞隨時作能量兌現,這究竟是怎樣開始呢?一個如機械人般的驅動蛋白,擔任「郵差」的職責在細胞裡運送郵包,那又是怎樣開始呢?
請參閱:- 進化正在四周發生 [對不起,變化的方向是錯誤的]。 (英文)
- 問題三的短片 (英文)
為何自然選擇( K),作為一個創造論者公認的原則,會當作「進化論」去教化人,儼如這樣就可以解釋生物多樣化的起源呢?根據定義,自然選擇是一個選擇的過程(於已存在的資料中作取捨),而不是一個創造的過程。這可解釋適者生存之道,即某些基因有利生物生存於某種環境中,但是這並沒有解釋適者出現之道,就是這些有利生存的基因和生物從何而來,個別不適應者的死亡和適應者的生存,並沒有解釋令生物具備適應環境的特徵的來源。例如,芬雀間鳥喙長短的差異,如何能解釋鳥喙或芬雀的起源?自然選擇怎樣能解釋「由黏液變成人類」的進化論呢?
請參閱:這個牽涉多個酵素( L)順序配搭的嶄新生化途徑是怎樣開始呢?每一個生化學途徑和DNA納米機器都需要多個蛋白質或酵素組件才能運作。單靠偶然的意外如何能創造出一個這樣的組件?更別說同時創造10、20、甚至超過30個組件,而且還要按必要的先後次序來進行。進化生物化學家富蘭克林‧哈羅德(Franklin Harold)寫道︰「我們必須承認,目前沒有任何達爾文學說的著述詳細記載生化或細胞系統的演變,只有一些一廂情願的猜測。」3
請參閱:- 生物中的設計 [驅動引擎:ATP(三磷酸腺苷)合成酵素] (包括模擬片段)。 (英文)
- 問題五的短片 (英文)
生物看起來像是被設計而成,那麼進化論者怎樣知道生物不是被設計出來呢?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寫道:「生物學就是研究那些外觀按照特定目的而設計的複雜事物。」4 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寫道:「生物學家必須時刻記住,他們所看到的不是設計而是進化而成的。」5 進化論者面對的難題是生物顯示出太多設計。誰會反對考古學家說陶器是人類設計呢?然而,如果有人把生物的設計歸功於一位設計者,這個說法卻不為人接受。為甚麼科學受制於自然主義式的解釋而非邏輯的解釋呢?
請參閱:- 關於設計的解釋合理嗎? (英文)
- 問題六的短片 (英文)
多細胞( M)的生命是怎樣開始呢?適應環境而存活的單細胞,如何「學習」去彼此合作和用特殊的方式(牽涉到細胞程序性死亡 N),創造更複雜的植物和動物呢?
請參閱:- 多細胞的進化:甚麼是必須的? (英文)
- 問題七的短片 (英文)
性是怎樣開始呢?假設在同樣的資源下,無性繁殖比有性繁殖的生殖成功率高達兩倍(「適者」),那麼後者怎麼能有足夠的優勢被選上?單憑物理和化學怎能發明可以互補的器官?非智能的過程怎能預先計劃雄性和雌性器官在將來要如何協調呢?
請參閱:為甚麼數以百萬計(應有的)過渡期化石消失了?達爾文知道這問題,而這問題今天仍然存在。教科書裡的進化家族樹圖是基於想像,而不是基於化石的證據。著名的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及進化論者),斯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寫道:「在化石記錄中,進化過渡期的生物化石極度罕有,這一直以來是古生物學的行內秘密。」6 其他持進化觀點的化石專家也承認這個問題。
請參閱:- 那個引證!——消失的過渡期化石。 (英文)
- 問題九的短片 (英文)
如果蠕蟲經過數百萬年已進化成為人類,為何「活化石」經歷相同時期卻沒有改變呢?古爾德教授(Professor Gould) 寫道:「物種持續的穩定性被視為進化論一個主要問題。」7
請參閱:- 活化石:創造的有力論據。 (英文)
- 問題十的短片 (英文)
盲目的化學如何能創造出心思/智慧、意義、無私和道德呢?假如一切都是進化而來的,我們杜撰了神,根據進化論的教導,人類生命到底有甚麼目的或意義呢?學生是否應該在科學堂上學習虛無主義(生命是沒有意義)呢?
請參閱:為甚麼進化論式的「自圓其說」會令人受落?進化論者常用彈性的講故事手法來「解釋」進化原理與實際觀察之間的矛盾。美國國家科學院(NAS)成員菲利普‧斯蓋爾博士(Dr Philip Skell)寫道:「達爾文學說對這些矛盾解釋得甚為模棱兩可:自然選擇使人類自我中心及具侵略性,但又會使人無私和愛好和平。又例如,自然選擇產生出一群渴望傳宗接代、到處留情的精壯男人,但又偏好作為忠誠的保護者和供應者的男人。當一個解釋如此模棱兩可,它就可以解釋任何行為,但很難以實驗證實,也很難促進科學上進一步的發現。」8
請參閱:- 關於性和家庭生活的「自圓其說」。 (英文)
- 問題十二的短片 (英文)
進化論帶來哪些科學突破?哈佛醫學院系統生物學系主任馬克‧基爾希納博士(Dr Marc Kirschner)表示:「事實上,在過去的100年裡,除了進化生物學,幾乎所有生物學科的進行均獨立於進化論。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和生理學,均沒有考慮進化論。」9 斯蓋爾博士(Dr Skell)寫道:「我們不去猜測在數百萬年前生物是怎樣產生的,而是去認識這些生物實際上如何運作,這對醫生、獸醫和農夫都十分重要……」10 進化論實際上阻礙了醫學發現。11 那麼,為甚麼學校和大學偏執地只教導進化論,卻縮減了對人類有極大好處的實驗生物學的教學時間?
請參閱:- 進化論與真正科學有關或對它有幫助嗎? (英文)
- 問題十三的短片 (英文)
科學通過實驗找出事物怎樣運作,為甚麼進化論這個關於歷史的理論會被當成操作型(實驗)科學一樣教授?你不能為過去的事情做實驗,甚至不能觀察它過去是怎樣發生。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被問及進化是否曾被觀察過,就表示:「進化曾被觀察過。只是在進化發生的過程中不曾被觀察過。」12
請參閱:- 有根據的區別:起源科學與操作型科學。 (英文)
- 問題十四的短片 (英文)
為甚麼在科學堂上會教導一個本來是宗教性質的觀念(一種不能解釋其證據的教條式信念)呢?著名的科學哲學家卡爾‧波珀(Karl Popper) 表示:「達爾文主義不是一個可測試的科學理論,而是一個抽象的[宗教]研究計劃……」13 持進化觀點的科學哲學家邁克爾‧魯斯(Michael Ruse)承認:「進化論是一套宗教,對起初的進化論適用,對現代的進化論也適用。」14 如果「你不能在科學堂上教導宗教」,那麼為甚麼要教導進化論呢?
請參閱:
iStockphoto

每個人都意識到玻璃花瓶是從設計來的,但進化論者卻拒絕相信在花瓶裡的鮮花也是從設計來的。問題不是鮮花沒有顯示出設計來,而是它們顯示出太多設計了。

當這篇短文以英文發表時,許多無神論者抱怨及聲稱他們已回答那些問題。相關的反駁(英文),詳見creation.com/QE1
相關文章
定義
- 細胞(Cell)–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 回到內文.
- 蛋白質(Protein)–是細胞中的主要功能分子。大多數的其他生物分子都需要蛋白質來調控。 回到內文.
- 原子(Atom)–是一種元素能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單位。 回到內文.
- 氨基酸(Amino acid)–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 回到內文.
- 進化論中宇宙年歲(Evolutionary age of universe)–是137億年,太陽系是45.4億年。 回到內文.
- 脫氧核糖核酸碼(DNA code)–密碼子由三個核苷酸組成,故一共有43至64種密碼子。例如,DNA序列TAGCAATCC包含了3個密碼子:TAG,CAA和TCC。這段DNA編碼了代表了長度為3個氨基酸的一段蛋白質序列。 回到內文.
- 基因突變(mutation)– 在生物學上的含義,是指細胞中的遺傳基因(通常指存在於細胞核中的脫氧核糖核酸)發生的改變。原因可以是細胞分裂時遺傳基因的複製發生錯誤,或受化學物質、輻射或病毒的影響。突變通常會導致細胞運作不正常或死亡,甚至可以在較高等生物中引發癌症。 回到內文.
- 基因(gene)– 指攜帶有遺傳信息的DNA序列。基因通過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來表達自己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從而控制生物個體的性狀表現。基因只佔人類DNA的百分之二,其餘的對性狀遺傳及生物用途起了重要作用。人類約有20,000至25,000個基因。 回到內文.
- 染色體(Chromosome)–意即可染色的小體,染色體與遺傳有關。染色體在細胞中都是成對存在的,而在生殖細胞中則是單獨存在;成對色體或遺傳因子在細胞減數分裂時彼此分離,進入不同的子細胞中。 回到內文.
- 血友病(Haemophilia)– 是一種遺傳病,病人先天缺乏凝血因子,導致凝血功能障礙,不易止血。 回到內文.
- 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也稱為物競天擇。指生物的遺傳特徵在生存競爭中,由於具有某種優勢或某種劣勢,因而在生存能力上產生差異,並進而導致繁殖能力的差異,使得這些特徵被保存或是淘汰。 回到內文.
- 酵素(enzyme)–指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高分子物質。 回到內文.
- 多細胞(multi-cellular)生物–是指由多個、分化的細胞組成的生物體,其分化的細胞各有不同的、專門的功能。細胞分化會在分裂初期產生不同類型的細胞。大多數可以用肉眼看到的生物是多細胞生物,所有植物界和除粘體門外所有動物界的生物是多細胞生物。有些動物是單細胞。 回到內文.
- 細胞程序性死亡的例子–在人體胚胎發育中,胚胎長到第5周時出現扁盤狀的肢體萌芽,手指和腳趾之間細胞死亡令蹼消失,四肢才能順利形成其最終形態。 回到內文.
參考文獻
- Davies, Paul, Australian Centre for Astrobiology, Sydney, New Scientist 179(2403):32, 2003. 回到內文
- Knoll, Andrew H., PBS Nova interview, How Did Life Begin? July 1, 2004. 回到內文
- Harold, Franklin M. (Prof. Emeritus Biochemistry,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The Way of the Cell: Molecules, Organisms and the Order of Lif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1, p. 205. 回到內文
- Dawkins, R., The Blind Watchmaker, W.W. Norton & Company, New York, p. 1, 1986. 回到內文
- Crick, F., What Mad Pursuit: a Personal View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Sloan Foundation Science, London, 1988, p. 138. 回到內文
- Gould, Stephen Jay, Evolution’s erratic pace, Natural History 86(5):14, May 1977. 回到內文
- Gould, S.J. and Eldredge, N., Punctuated equilibrium comes of age, Nature 366:223–224, 1993. 回到內文
- Skell, P.S., Why do we invoke Darwin? Evolutionary theory contributes little to experimental biology, The Scientist 19(16):10, 2005. 回到內文
- As quoted in the Boston Globe, 23 October 2005. 回到內文
- Skell, P.S., The dangers of overselling evolution; Focusing on Darwin and his theory doesn’t further scientific progress, Forbes magazine, 23 Feb 2009; http://www.forbes.com/2009/02/23/evolution-creation-debate-biology-opinions-contributors_darwin.html. 回到內文
- E.g. Krehbel, M., Railroad wants monkey off its back, Creation 16(4):20–22, 1994; creation.com/monkey_back. 回到內文
- pbs.org/moyers/journal/archives/dawkins_now.html, 3 December 2004, accessed 4 May 2022. 回到內文
- Popper, K., Unended Quest, Fontana, Collins, Glasgow, p. 151, 1976. 回到內文
- Ruse, M., How evolution became a religion: creationists correct? National Post, pp. B1,B3,B7 May 13, 2000. 回到內文
Readers’ comments
Comments are automatically closed 14 days after publication.